您当前位置:宁波在线网 > 教育 > 正文
更多

夺回实权的康熙,为何没杀鳌拜只投入大狱,晚年时又给他平反?

2019-09-18 11:30:15 来源: 阅读:1

康熙,满清历史上著名的君主,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权臣。历史上,明君遇到权臣,多半会是一场腥通过一部《鹿鼎记》,让清初名臣鳌拜一夜爆红,成为了人们熟知的满洲第一勇士。无论是小说也好,还是电视剧也罢。

康熙,满清历史上著名的君主,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权臣。

历史上,明君遇到权臣,多半会是一场腥通过一部《鹿鼎记》,让清初名臣鳌拜一夜爆红,成为了人们熟知的满洲第一勇士。无论是小说也好,还是电视剧也罢。所塑造鳌拜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强悍、勇武、跋扈、残忍、奸佞、凶狠、只手遮天。那么说历史上的鳌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故事要从皇太极时代说起……

皇太极时代的清国还只是个东北的地方性政权。皇太极能作为这个政权的老大,完全是这个政权内部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当时清国最有实力的自然是八旗旗主,皇太极是最大的旗主,掌握镶黄、正黄、正蓝三旗,此三旗被称为上三旗。此外最有实力的是礼亲王代善,掌握正红旗和镶红旗。剩下的就是正白旗旗主睿亲王多尔衮、镶白旗旗主豫亲王多铎、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这里边代善和济尔哈朗是坚决力挺皇太极,所以皇太极才能安稳的当大汗。

夺回实权的康熙,为何没杀鳌拜只投入大狱,晚年时又给他平反?

八旗当中,以上三旗地位最高。上三旗中,以镶黄旗地位最高。而我们要说的这位鳌拜,就是镶黄旗出身,为皇太极的铁杆死党。鳌拜将门出身,是努尔哈赤麾下名将费英东的侄子。明天启年间,后金在东北叛乱。辽东明军主力退守宁远,还一支在毛文龙的带领下退守朝鲜皮岛。这个皮岛可算是要了后金的命了,绝对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让后金不胜其扰。到了崇祯二年,皮岛总兵毛文龙被袁崇焕斩首,皮岛实力大大受损。但是皮岛的作用还在,依然是后金的心腹大患。崇祯十年,皇太极派投降后金的原毛文龙爱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攻打皮岛失利,皇太极改派英亲王阿济格攻打皮岛。这次随阿济格出征的将领中,就有鳌拜。鳌拜悍勇,然而并无谋略。所以鳌拜在军中的作用,就是冲锋陷阵。在这场决战中,鳌拜立下军令状,带上敢死队猛攻配备大量火炮的皮岛。鳌拜就像《水浒传》中的李逵,猛但是命还大。在这场炮火连天的登陆战中,鳌拜率先冲上皮岛,击溃岛上明军,一举攻克皮岛。令人惊异的是在这样一场攻坚战中,鳌拜亲冒矢石跟明军进行白刃战,居然还能活着回盛京领赏。

皮岛对于后金来说,那是太要命了。皇太极听说皮岛攻克后,欣喜若狂。明军在辽东所有要塞对于后金的威胁,都不如皮岛更大。皇太极亲自去太庙告祭努尔哈赤,之后问及皮岛战况,深感鳌拜的勇武令人惊叹,因此给鳌拜加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这就是鳌拜成为满洲第一勇士的起源。

此后后金改号为清,在以后清对外战争中,鳌拜总会出现在重要的战役中冲锋陷阵。在清、明大决战的松锦会战中,清军在松山围困明将祖大寿,明朝最后压箱底的兵力洪承畴部驰援松山。洪承畴部战斗力还是有的,在关内令农民军闻风丧胆。洪承畴为救祖大寿,猛攻清军济尔哈朗部。洪承畴部在此战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斗素质,这也为洪承畴日后降清得到较高地位奠定了基础。济尔哈朗部受挫,又是英亲王阿济格前来支援。毫不例外,鳌拜又出现在英亲王阿济格军中。鳌拜带骑兵跟明军一照面,立马上前猛攻。洪承畴的骑兵哪见过这阵式,根本不是鳌拜的对手。鳌拜击败洪承畴的骑兵后,下马步战又打败了洪承畴的步兵。这让原本是来救人的洪承畴,被打成了需要队友救援。当时能救洪承畴的,也就是明军中的“鳌拜”吴三桂。鳌拜在截击吴三桂的战斗中,又打退了吴三桂的援军,帮助清军取得了松锦会战的胜利,同时也消灭了明朝最后的主力,奠定了清军入关的基础。

夺回实权的康熙,为何没杀鳌拜只投入大狱,晚年时又给他平反?

清军入关后,鳌拜先跟随老上司英亲王阿济格剿灭李自成,又跟随肃亲王豪格灭掉了张献忠。这些就是鳌拜的主要战功,他虽然作战骁勇,战功赫赫,但是完全达不到小说中所说的大清的天下是鳌拜打下来的程度。清国变成清朝,单从军功上看,鳌拜都没有吴三桂的作用大。之所以让鳌拜能变成清初的重要政治人物,不是因为军事,而是因为政治。

鳌拜镶黄旗出身,是皇太极的死党。皇太极死后,清国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努尔哈赤的在位的时候,后金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所以皇太极的继位,是议政王们共同推举的结果。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任用范文程、洪承畴等一批汉臣,完全复制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开启了汉化进程。这一汉化,就出矛盾了。具体就表现在皇太极一死,谁接班的问题。按照老规矩,应该是议政王大臣再次推举新君。但是按照新规矩,应该是先帝的太子继位。要命的是皇太极暴毙,没指明继承人,这样谁继位,就成大问题了。

当时势力最大的是上三旗支持的皇太极庶长子肃亲王豪格,其次是同一个妈生的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掌握的两白旗,再次是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掌握的两红旗,最后是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就是说,当时闯入继位决赛的候选人有三个,分别是豪格、多尔衮、代善。

代善是出了名的与世无争,他不会参与帝位抢夺。豪格出身卑微,为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上三旗虽然道义上支持豪格,但是也并不心甘情愿。再加上豪格对自己信心不足,他希望群臣共同拥戴,当他发现没那好事的时候,自己就退出了争夺。简单说多尔衮继位,几乎是顺理成章。代善态度暧昧,谁当皇上,他都是爱新觉罗氏的大家长。济尔哈朗虽然是皇太极的死党,但是他只有一旗兵力,只能帮人锦上添花,断不会当出头鸟。

关键时刻,居然是鳌拜站出来反对多尔衮,而不是深受皇太极大恩的济尔哈朗。鳌拜是镶黄旗护军统领,去挑战拥有三位亲王和两旗兵力的多尔衮,简单说就是俩字:作死。

然而正是性格耿直的鳌拜站出来反对多尔衮,就算是豪格退出,上三旗也在鳌拜的带领下坚决拥护皇太极的儿子继位。鳌拜这么一闹,济尔哈朗和代善也表示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为了安抚多尔衮受伤的心灵,在代善的运作下,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皇帝。因顺治年幼,让多尔衮出任摄政王、济尔哈朗出任辅政王共同执政。

多尔衮上位后,就开始整治当初反对自己的上三旗大臣。这里边最大的动作,莫过于多尔衮把上三旗的中的正蓝旗降到了下五旗,把自己的正白旗升到了上三旗。两黄旗的大臣,也就是当初鳌拜的亲密战友的兄弟们,有不少倒向了多尔衮。比如鳌拜的好兄弟谭泰,当初也是指天誓日拥护豪格的。结果他就在顺治年间帮助多尔衮坑害当年的兄弟鳌拜和索尼。索尼被削爵,鳌拜剿灭李自成的功劳被革除。

夺回实权的康熙,为何没杀鳌拜只投入大狱,晚年时又给他平反?

到了顺治五年,多尔衮见鳌拜在剿灭张献忠的战役中立功,又设计陷害。不仅革除了鳌拜的功劳,还翻出来鳌拜拥立豪格的旧账,给判了死刑。鳌拜花了大价钱,才破财赎罪。没多久,多尔顿又翻旧账,说鳌拜当年擅自调兵,又判了死罪。要不是小顺治拼死保护,鳌拜就死在多尔衮刀下了。

一直到多尔衮死的那年,这位摄政王还念念不忘搞死鳌拜,要不是顺治帝一直力保鳌拜,多少条命都不够多尔衮杀的。就这样,鳌拜不仅是皇太极的死党,更是在一次次危机中和顺治皇帝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顺治帝的死忠。到多尔衮死后,鳌拜才算是熬出头了,一步步升到了中央核心权力层。

顺治帝驾崩后,孝庄太后立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康熙帝年幼,太皇太后以顺治帝的名义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为辅政大臣,代替皇帝处理国政,大事上奏给太皇太后处理。

这里边鳌拜排位最低,智商最低,情商最低,说他一手遮天,他真做不到。四大辅臣里边,首辅索尼是正黄旗出身,跟鳌拜是多年的好兄弟,当初还一起拥立豪格对抗多尔衮。索尼是四朝元老,会满、蒙、汉三种文字,是个聪明人。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出身,原本是多尔衮的人。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作为污点证人,揭发多尔衮生前的种种不法,得到了顺治皇帝的信任。遏必隆是镶黄旗出身,其父为努尔哈赤麾下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当年也是皇太极的死忠。

太皇太后想到了当年顺治帝幼年继位,摄政王的权利过大,于是在康熙帝幼年继位后,没有选皇族亲贵摄政,而是让四大臣辅政。这四位大臣毫无思想准备,莫名其妙的当了大清朝的执政者。当时有身份的亲贵王族多了,所以这四位上台后,并不敢擅权。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都毫无例外的当了甩手掌柜。只有鳌拜傻不拉几的真去处理国政,显得在四大辅臣中,就他一个人干活。鳌拜这么干的结果,那就是得罪太皇太后、得罪同事。

人家索尼啥也不管,但是人家长孙女当了皇后。索尼长子噶布喇不仅是国仗,还官居一品,爵封一等功。索尼家老三是大家熟悉的索额图,也官居一品,为朝中重要官员。遏必隆啥也不管,他女儿是康熙帝第二个皇后。

苏克萨哈则是另一种情况,索尼、遏必隆、鳌拜都是两黄旗出身,只有苏克萨哈是有污点的正白旗出身。很明显,那三位平时就挤兑苏克萨哈。索尼是四朝元老,遏必隆是开国五大臣之后。所以苏克萨哈平时能结交的,也就是鳌拜。苏克萨哈和鳌拜结了亲家,但是为两黄旗出头对付苏克萨哈的也是鳌拜。鳌拜罗织罪名,杀了苏克萨哈全家,结果自掘了坟墓。

史书记载,索尼病死以后,苏克萨哈就是首辅大臣。苏克萨哈居然上奏撤去辅臣,这让鳌拜很不爽。鳌拜弹劾苏克萨哈,坚持要判苏克萨哈死罪。那么康熙帝和太皇太后是什么态度呢?据说是鳌拜胁迫康熙帝降旨杀苏克萨哈。但是不要忘了,当时清朝掌权的是太皇太后。鳌拜连镶黄旗都控制不了,又怎么能胁迫康熙帝呢?因此,在杀苏克萨哈这个事上,其实太皇太后和康熙帝是愿意的。鳌拜杀了苏克萨哈,让辅政大臣形同虚设,也无形中为鳌拜拉了一把仇恨。那一年,康熙帝十三岁。

三年后,十六岁的康熙帝在太皇太后的指导下,开始把鳌拜的党羽有步骤的调离京城,逐步夺取鳌拜的兵权。鳌拜真要是早怀篡逆之心,一有这事他就造反了。夺权是很敏感的事,从李世民到朱棣,从朱棣到吴三桂,哪个都是因为被夺权才造反。但是鳌拜没有,不仅没有,还很开心。因为康熙帝总以好话安抚鳌拜,让鳌拜乖乖的教权。鳌拜没有做出任何的反抗,这只能说明要么他傻,要么他忠。难就难在,鳌拜又傻又忠。

康熙帝对鳌拜进行了一系列的夺权都是要办他的前兆,但是鳌拜毫无防范。直到有一天,鳌拜入武英殿见帝,突然就被一帮侍卫给按倒了。紧接着,王公大臣们纷纷弹劾鳌拜,列其大罪三十条,请康熙帝族诛鳌拜。鳌拜这才知道,康熙这是要办了他。岳飞入狱,都能被弄一长串罪名,何况鳌拜呢。但是鳌拜也很冤啊,你们让我当辅政大臣,我当然要亲自处理国政。他们仨渎职倒成了好人,我一个兢兢业业工作的,倒成了擅权的奸臣,还有天理么?岳飞在最后时刻,袒露背后的“尽忠报国”的纹身给审判长看。鳌拜最后也扒了衣服给康熙帝看他身上的伤疤,据传说刀刀都有来历。

康熙一琢磨,鳌拜的罪名不好定啊,光说他谋反,编都编不出有效证据来。最后康熙帝“宽大处理”,没有判处鳌拜死刑,而是判了无期徒刑。不过所谓的“鳌拜党”的成员,就没那么好运气了。鳌拜的俩弟弟和一个儿子被杀,好友班布尔善、济世被杀。能说鳌拜党羽都是坏人吗?也不尽然。比如山西陕西总督莫洛、陕西巡抚白清额因为和鳌拜关系密切被革职。结果西安百姓不乐意了,纷纷请愿说这俩官清廉,最后被康熙赦免留任。

这场政治斗争当中,康熙是最大的胜利者,而且胜的很轻松。鳌拜这个人虽然说算不得什么好人,但也绝不是什么奸臣。他只是一个武夫出身的满洲大臣,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他真要是阴谋篡位的奸臣,康熙怎么可能带几个侍卫就把鳌拜给拿下了?真要那么简单,董卓、郭汜、李傕、曹操有多少脑袋也不够汉献帝砍的。

康熙帝除了鳌拜,不仅仅是宣传一下打老虎就完事了,而是顺势废除了清初的圈地法,以前的就算了,最近圈地的满洲亲贵必须把地还给百姓。这样一搞,康熙帝的形象瞬间高大了起来,仿佛圈地法是鳌拜发明的一样。

鳌拜作为一个忠于大清的直臣,终于成为了康熙要成为一个政治家而练手的牺牲品。而鳌拜作为四大辅臣之末,做了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还感觉非常良好。他不知道辅政大臣的设立,是为了不让皇族亲贵染指最高权利。人家那仨辅臣都知道自己是咋回事,因此都不敢得罪皇上,不敢处理国事。只有鳌拜真以为自己是辅臣,不仅跟皇上面折于朝廷,还处决皇帝身边跟他过不去的侍卫。他觉得对辅臣无理是死罪,但是他打狗却不看主人。虽然说辅政大臣是代天子行政,但是也得看这个辅政大臣是皇上封的,还是自己封的。这就是曹操和鳌拜的区别,不知道鳌拜死之前能否明白这点,反正鳌拜被圈禁后没多久,便黯然死去。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帝恢复了鳌拜的爵位,令其孙达福继承。

当朝廷的二把手,诸葛亮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张居正属于知其可为而为之。鳌拜这类就很奇葩,属于不知道其是否可为但为之。所以他稀里糊涂上位,稀里糊涂被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人称无能的遏必隆。遏必隆虽然跟着鳌拜倒霉,被康亲王以十二条大罪弹劾入狱,但是那也是康熙帝撤去四大辅臣的政治需要。几个月后,遏必隆恢复公爵,宿卫紫禁城,又成了康熙的心腹。聪明人索尼给子孙留下了过于丰厚的遗产,俩儿子都官居一品。导致索额图后来陷入太子之争的漩涡中,丢了性命。而遏必隆留给子孙的关系网既强大又安全,遏必隆的亲家阵容可谓豪华顶配。头一个要说皇上家,遏必隆的女儿接替索尼长子噶布喇的女儿成为了康熙帝的第二个皇后。遏必隆第二个亲家也了不得,就是索尼长子噶布喇。跟赫舍里氏家族的大明星索额图比,噶布喇不仅是国仗,更是官拜武官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爵位一等公。你看遏必隆多会挑,愣是联姻噶布喇,而不选索额图。遏必隆第三个亲家也很厉害,那就是索额图、明珠倒台后的朝中第一重臣佟国维,佟国维的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隆科多。遏必隆第四个亲家也不简单,是瓜尔佳氏最有文化的麻勒吉。这麻勒吉不是个厨子,也没想跟肯德基一较高下,他是清朝第一个满族状元,曾任江南江西总督,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两江总督。麻勒吉为官政绩不错,南京百姓为了纪念这个少有的好官,为其立碑。

等于遏必隆后人的关系网拉拢到了爱新觉罗氏、赫舍里氏、佟佳氏、瓜尔佳氏四大家族,所以他的后代在四大辅臣中结局最好,只有阿灵阿在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中站错了队,也就是被革职,而没被处死。反观鳌拜的关系网,能拿出手的亲家居然是苏克萨哈。这就是鳌拜,一个并不会混圈子的人。他能成为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并不是他有多过人的本事,而是这死催的差事,别人不跟他争。

风血雨,康熙和鳌拜也不例外。

只是,和历史上绝大多数权臣的倒台不同,康熙在击败鳌拜后并没有杀鳌拜。

按道理,和皇权对抗下场只有死路一条,何况又是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满清。但是,鳌拜却逃得一命,颇为令人意外。

那么,康熙为什么最终没有杀掉威胁皇权的鳌拜呢?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鳌拜是一个专横跋扈的大臣,他手中兵权,骁勇善战,手下党徒很多,而康熙当时还是一个少年,朝廷大权旁落,局势十分不明朗。

后来,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康熙用一群习武少年在皇宫中生擒鳌拜,并将其党羽拔出。

康熙经此一战,成为了独立的君主,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而在历史上,鳌拜专权以及康熙智擒鳌拜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康熙在捉到这个作威作福的权臣后为什么饶他不死呢?

在历史上,鳌拜确实是当时满洲最有名的猛将,他和他的家族早年跟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作战,屡立战功,堪称满清立国的大功臣。

而且,鳌拜辅政其实是接受先帝的顾命,是名正言顺的掌握政权。虽然后来四大顾命大臣因为权力斗争而矛盾深入,但这并不能否定鳌拜掌权的合理性。

鳌拜掌权期间,其实并没有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无恶不作,胡作非为,其实,鳌拜是颇有军事和政治才能的人物,他主政期间,全国的经济有所恢复,各项制度也得以完善,应该说,满清初年的稳定是有鳌拜一分功劳的。

正如史书中所记载,康熙用计生擒鳌拜以后,鳌拜气氛的脱掉上衣,让康熙看自己身上的伤疤,对他说:“我一生为你爱新觉罗打拼,你就这么对我吗?”

结果,康熙下诏,在历数其罪状后,承认鳌拜的功劳,决定不杀鳌拜,只是圈禁。

所以说,康熙不杀鳌拜的首要原因,是因为鳌拜功劳确实太大,确实有所作为,对于满清是有功的。

但是,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不能不让我们这样想:历史上那些同样立下大功的权臣很多还是被君主杀死,毫不留情,为什么鳌拜就能因为“功劳大”而免死呢?

这里面恐怕就有猫腻了!

那就是:历史上的鳌拜从未想过谋逆,他只是没有认清形势,没有及时交出权力罢了。

换言之,康熙对鳌拜的清算,根本不是皇权的争夺,而是皇权对臣属的打击,是一场一边倒的政治阴谋。

从历史记载来看,鳌拜并没有明显的反心,他前期虽然和其它的顾命大臣明争暗斗,他也确实有一定的权力欲,但他对于爱新觉罗家族还是忠诚的。

可遗憾的是,因为鳌拜势力太大,皇权容不得这样的人物存在,所以鳌拜必须倒台。

康熙不杀鳌拜,其根本原因是,鳌拜根本就罪不至死,甚至颇有几分冤枉。


推荐阅读:叶紫

相关阅读 read

相关图库hot

热点排行

精彩图文